一代宗師中壇元帥 降
末法眾生,道德式微,人倫不堪聞問,吾今來談談,華夏民族之優良傳統「孝道」,盼世人有所體悟,重拾一片孝心,敬順慈親,丕振綱常。
出世為人,經母十月懷胎,三年奶哺,移乾就濕、洗滌污垢、照顧生活、三餐溫飽…等,無微不至的關懷照護,無怨無悔的付出,不求回報,視若至寶,只要孩子健康成長,就感到滿足而心喜。小孩若有微恙,偶遇風寒發燒,就焦急萬分,急忙連夜送醫,不敢稍遲延誤,徹夜照護,不能安寢,不能好食,可說病在子女身而痛在父母心,直至康復好轉,才能稍微放心。有好吃的東西,自己捨不得吃,只想留給孩子吃。到了學齡,為了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,環境再怎麼無好,也要想盡辦法籌措學費,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。」,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將來有一片天,能光宗耀祖,再辛苦也要把孩子拉拔長大。到孩子踏出社會,達到適婚年齡,也是煞費苦心,盼望孩子成家之後也能過得幸福舒適。待孩子事業有成,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,不想自己也已年邁衰老,還幫忙帶孫子,好讓自己的孩子沒有後顧之憂…不惜傾其所有時間、精力、積蓄,一生心血付出,來扶持和栽培心頭肉,一直到自己將來不在身邊了,還期望留下資產給子女享用。偉哉!天下父母心。對子女的恩情,豈是大海可以斗量?父恩母德,天高地厚,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。
高堂是活菩薩,兒女遇到苦難、困難,總會主動關心,全力相挺,不惜代價,無怨無悔,只求孩子渡過難關。所以要感恩珍惜,應好好的孝順報答,更不可在外結交損友、惹事生非、吃喝嫖賭、為非作歹…壞了家風門聲,讓父母蒙羞和擔心受怕。子曰: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揚名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」
「百善孝為先」,「孝」乃八德之首,孝能感動天。孝也是修道之基礎,孝不立,則道不成。不孝父母,敬神無益。古有「二十四孝」典範故事,千古流芳,為後人傳頌不迭。
子曰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。不敬,何以別乎?」孝順的真義,不應只有表面上的豐衣足食,須做到「敬、順」二字。又曰:「父母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。」出門在外,要顧及父母的心情,別讓父母在家為自己擔心掛念、倚門盼望、焦急等待。
世人若能以愛子女之心,來愛父母,可謂孝矣!「烏鴉有反哺之義,羔羊有跪乳之恩。」禽獸尚知恩義,而人為萬物之靈,豈可不念恩義,而不孝乎?人若如此,或謂禽獸不如矣!
「言教不如身教」,孩子有樣學樣,如果自己不做好榜樣,對父母不知尊敬、關心,甚至瞧不起、嫌棄父母,或者口氣不佳,生病也不聞問,只顧自己,忘恩負義。那麼兒女看在眼裡,耳濡目染,也覺稀鬆平常,將來依樣畫葫蘆,也是如此對待你,叛逆不孝,到時恐後悔已晚。光陰飛逝,人都會老,爾等不孝之徒,就等著飽嘗現世報吧!吾元帥奉勸世人,父母健在,要及時行孝,以免將來「樹欲止,而風不靜;子欲養,而親不待。」已喪失機會,空悲嘆!
修行人積極行功立德,甚至兼善天下,可使父母及祖先沾光,是盡「大孝道」。於父母生前,可功德迴向父母消業增福、保身平安;於父母身故後,依然可以繼續功德迴向,超拔祂們離苦得樂、安享天福。故真實修行,可全孝道,以勉修子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