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道祖 降
心障事理礙修行
寬心寡思自清明
懺中返照知理路
戒心悟性歸三清
聖示:心躁則動妄,心蕩則視浮,心忽則貌情,心傲則凌物,此皆因心念之起而行諸於外。凡人有所思之,妄念莫不隨之而生,所謂妄念即是貪求。
蓋,妄念皆是『非實際』;超越目前境遇,而入於不著邊際之自我意識。故在修行上即產生障礙,此障礙即是躁心,此躁心則會引動一刻不止之妄心,如種子埋土,隨時萌芽。
心忽與心蕩之別:在於心忽者,懶散不尊重他人;而心蕩即所謂心不在焉,此兩種皆為自卑產生忌妒心。
心傲者必色矜,致喜好凌人;此種為滿足自己成就,忽視他人;如此難以辨本末,執端而行,此為執事相,只觀表面無法入真正實相。因執事相,故起好惡之心而起分別,一起分別自然煩惱接踵而來,此在修行上稱為事障,又稱見惑;未明白道理之愚痴,未澈萬物變化之法則。
另一種未識真理之微奧,執理不化;雖明白道理,取其表而忽其理之真義;不明白諸相變化之道理,此稱理障。故事障、理障,此皆為阻道之石。
修真之士,當以客觀包容之心,面對事物方有觀其真相之機。所謂相:是境與心的關係。在佛家云: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此意指『心不異境,境不異心,心即是境,境即是心,一切皆是相』。
相因眾生感受其吸引力;若不著其境,何來相?
修行即是修其相,修心亦是修其相,修境也是修其相,故修行當瞭解本性是一切現象之本體,每一事情之始末,知其理則虛心無著;以理契道,理即道。其動沈著,不勉而中;不思而得,不假外求;心神領會,清靜梵行,方能澈理而不執;反之,此事理之障,無形中深植於心而未察,只觀表相未入實相,偏差未知,障礙多矣!修者當慎之,戒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