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道祖 降
儒養浩然德無虧
道修無為長靈慧
釋傳慈悲無你我
萬宗一理德為貴
聖示:靈性良知以德為貴,萬教宗脈,所傳皆不離心性本源之法。然,根源非德難以入也。
儒曰:浩然傳世。以『善』養浩然正氣,充塞天地間;此浩然之氣直養無虧,動天地、泣鬼神。若於人身而言,此正氣的體現就是德行。是故,養氣即在養心,培養心中之正氣。而此正氣必以仁義之道為基本,即是人人本具的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四種善心,即仁義禮智、敬慈和真誠之心,此德行需要時間培養,並加以啟發,此即養氣的根本。聖人教以知止而后定,由開發靈性潛藏良知良能,止於至善,而合於天地之心,此謂修道進德。
道曰:清靜。道本清靜無為,天至清,地至靜。道之修行,以宇宙真理為解脫目標。既曰清靜,即是無任何有無之相;此相分內外:內相由心識所集而生;外相由五官所觸感而受之。故在道而云,此皆幻相,因人心受慾而擾神,故未能清靜無為,無法明明德。故道導以修德、去相、玄功,以返本復道也。
釋曰:慈悲。慈悲非是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的意思,如此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。不當之慈悲,反而變成痛苦的淵藪、煩惱的來源。慈悲是淨化與昇華的愛,是大仁大義,大忠大勇,無私而充滿智慧濟世觀念,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,是以圓滿對方的一種願心。因此智慧、願力、布施,就是慈悲的原則。亦是儒家大同世界另一詮釋,故亦稱中道。以慈悲顯現佛心佛性,入於佛之波羅蜜,故以此佛心佛性,顯其大悲而慧智無礙,此謂慈悲無我;進德而回西方也。蓋各教聖人所傳之名雖異,然理則貫一,皆以修德養德開啟靈慧合於道,果若以此傳世道脈不輟,斯人在矣。
詩曰:
心中無私性如來。浩然正氣住靈台。
內相外相皆非相。一心行去無塵埃。
雜思泉湧皆妄念。念中無念為真念。
念住道體心無我。我本軀殼何掛礙。
慈悲慈悲心慈悲。放下放下自無為。
為所欲為皆中道。道住真心性無虧。
言簡行難,只有四字,『清靜無為』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