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道德天尊 降
四大假合終虛幻
借假修真清靜觀
皈依三寶敬恆持
對境悟心影自亡
聖示:
人本由精神與物質所組合;肉體既為地水火風四大假合,物質所組合終究幻滅,只在時空長短之別。然,精神卻不因此物質生命所拘,不因此物質之存亡而有無也。
修行首要認知此點,方能有正確思惟,既然知此理,當要借此假體,以修其精神之真髓以合道,而不淪轉於有形之凡間。然,人身三寶─精、氣、神,若想保持平衡狀態,而能時時凝聚於自性能量之中,即須轉化三業─身、口、意之造作。修真必要有認知外,當要皈依三業,方能入真修大道之門。
皈依身:行之以誠,身不妄動,非禮不履,聲色不迷,智之至矣;智即元精之見端,故心平氣和,禮之至矣;禮即元神,元神之見端也,故精神足矣。
皈依口:止語養氣,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;此中即是不言綺語,不落口過;當言則言,不落對立;誠一不二,信之至矣;信即元氣之見端,故靜之則為五元,動之為五德;動靜皆以先天用事,故發而皆中節,謂之中和;中和即無慾,無慾則精神魂魄意,各安其位。
皈依意:意隨即心役,故身、口,元精、元氣既歸原位,故守其意之所發,皈依心即是守心之發,制念頭之動。
修行當守精氣神,身能收音,莫收在心;眼會視色,勿視動意,寡欲靜神,存誠定氣;坐則收歛一身,神靈靜而性慧定;臥則放鬆萬念,魂魄安而道氣凝,外念不入,則身口意三業難行。息息歸根,則收視返聽,忘照純一不知有身,意息不昧,則外息諸緣,止語養氣,定口吐真言。
以儒家而言:情欲未發之前守其中,發而中節謂之庸。
在道家而言:心本清靜以破相入清靜無染;未因境之清濁而生出分別;故心為一切萬事萬物之主,心意即念頭。
守中在修真而言為入門之學,在道家所倡:中而不中,未知中而行出中不執中,謂之清靜本心。
然,此心本無,故不執清靜守中;無善惡分別、人我對待,自然而行,此即皈依意,亦即皈依心。
再詩:
心意心意本無意。
意之所發皆非心。
心本無心生萬心。
心中之心為真心。
今以此簡述精、氣、神,身、口、意之皈依,然此雖言身口意,但一切源頭還是心起,故以四句詩讓有心者自悟自修也。